疫情后别忘了家庭也要使用公筷
在这场新冠肺炎疫情中,出现了一些因聚餐而引发的聚集性病例。从病毒传播的角度来看↔️,除了通过近距离飞沫传播,大家用各自的筷子同夹一道菜🙎🏽♂️🤷♂️,或者互相夹菜以表热情恐怕是最普遍的一种“近距离接触”了。
专家提醒,使用公筷🤲🏻,是避免食源性疾病在人与人之间传播的方式之一。其实在我国,痢疾、伤寒、霍乱等食源性疾病主要是通过被污染的食物或餐具传播的,而最普遍的感染途
径就是“共餐”🧑🏽✈️。围桌共食、相互夹菜是中国人自古以来的习惯🖥,我们认为通过这样的方式
可以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。但一盘菜,无数筷子夹来夹去,一桌人的唾液会随着筷子🫓、勺
子进入每个人的身体里,容易给各种细菌、病毒造成大量的传播机会。
很多人说,与同事、朋友吃饭用公筷,还可以理解🧲,但是和家人吃饭,还需要用公筷🧑🏻🦼👂🏿,这就过分精致了吧👳🏿♂️。但事实是,即便在家,公筷也是必须的!
因为我们并不是一日三餐都和家人吃🏝,有可能家人在外用餐并没有采用“公筷”而不幸
被传染上了疾病👉🏿🛂,这时,如果一家人再聚在起吃饭,则很容易把疾病传染给家人😫。
除了使用公筷,平时应当做到能分餐则分餐⚖️。一家人吃饭也可以固定餐具🤡,每位家庭成员有自己的碗☹️、筷子、勺子、水杯,外形或颜色上做到有所区分,方便辩别。
另外,一定要避免嘴对嘴给小孩喂食或者与孩子共用餐具等做法。鼓励孩子尽早独立进
食,对不能独立进食的婴幼儿,家长或监护人定要用适当的方式感觉孩子食物的温度🏊🏼♂️。
(摘自《扬子晚报》2020.03.15)